技术文章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技术文章 >平面光极技术于土壤根际物质动态及微观异质性研究的实践探索

平面光极技术于土壤根际物质动态及微观异质性研究的实践探索

更新时间:2025-06-30   点击次数:41次

在土壤学研究中,根际过程一直是重要研究方向。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,不仅影响植物生长,还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意义。但由于土壤环境复杂,不同位置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大,传统监测方法很难准确观测到植物根际过程的具体变化。平面光极技术的出现,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手段。

一、技术原理

平面光极技术是一种基于光电和荧光分析的微尺度监测技术。它通过将能与目标物质发生反应的发光指示剂,制成超薄的传感膜。当传感膜接触土壤中的物质(如氧气、二氧化碳、离子等)时,指示剂会发生化学反应,导致发光信号改变。通过数字成像设备记录这些发光信号的变化,再经过算法计算,就能得出目标物质在土壤中的浓度和分布情况。

这项技术具有四大优势:一是分辨率高,可以精确到亚毫米级别,能捕捉到土壤中微小区域的变化;二是灵敏度高,即使物质浓度很低也能检测到;三是能够实时监测,动态记录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;四是可以原位检测,直接在土壤环境中进行测量,避免采样过程对土壤环境的干扰。

二、在根际的应用

根际是植物根系与土壤、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区域,这一区域会发生氧气消耗、养分交换、酸碱变化等复杂过程。平面光极技术可以对这些过程进行有效监测。

在氧气监测方面,通过平面光极技术可以测量根际区域的溶解氧浓度。研究发现,玉米根表皮附近的氧浓度比周围土壤低 30%,距离根系 1 毫米处氧浓度又明显回升。这些数据能帮助我们了解根系和微生物的呼吸强度。

对于土壤酸碱度(pH 值)的监测,平面光极技术也有重要作用。例如在豆科植物固氮研究中发现,根际 pH 值会升高 0.5 - 1 个单位,这种酸碱度变化会影响根瘤菌活性和重金属的存在形态。

在二氧化碳监测方面,研究人员利用平面光极技术发现,夜间植物呼吸作用强,根际二氧化碳浓度比白天高出 50%,这为研究土壤碳循环提供了数据支持。

微信图片_20240430103854.png


三、在土壤微观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

土壤在微观尺度上存在物理、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差异,这些差异会影响植物生长。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准确测量这些细微差异,而平面光极技术可以实现这一目标。

在土壤研究中,平面光极技术检测到,距离植物根系 0.5 毫米处的磷浓度是周围土壤的 2 倍,但水分含量却低 15%。通过持续监测这些数据,科学家可以更准确地分析植物根系对土壤资源的吸收规律,建立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的模型,预测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生态系统的变化。

智感环境团队基于平面光极技术,成功研发封闭式平面光极设备和便携式平面光极设备,并将其应用于沉积物-水微界面、水生动植物及土壤植物根际环境研究。该设备具备以下特性:

1. 可快速实时获取区域DO/pH/CO₂分布信息;

2. 封闭式箱体设计满足暗室测定需求;

3. 软硬件配套,实现校准、图像采集与处理一体化;

4. 非侵入式测量,不破坏原生环境;

5. 高像素CMOS相机保障毫秒级时间分辨率与亚毫米级空间分辨率。

 

 

image.png